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运用大数据驱动民政监管一体化 全力推进“数字民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05
发布者:厦门精图

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进程,汇聚内外部数据资源打造民政业务综合监管平台,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监管模型,形成全流程闭环风险监测体系,为民政工作数智化、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梳理业务标准,构建标准监管体系

按照“业务全覆盖、流程标准化”原则,系统梳理社会组织、社会救助、婚姻登记等民政全领域政策法规与服务事项,搭建包含100余项核心监管规则的监管模型库。该模型库覆盖业务变化动态感知、应享未享、应退未退、违规领取等典型风险场景,形成涵盖资格审核、流程规范、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的全链条监管标准。通过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监管指标体系,为构建民政领域大数据业务监管提供标准依据,确保民政监管工作规范有序、有章可循。

搭建事前校验模型,筑牢业务规范防线

基于大数据“监管模型库”搭建事前校验模型,在业务受理阶段自动对业务政策合规性开展秒级预审。例如,针对高龄津贴申请业务,构建“生存状态+户籍信息双验证模型审核申请资格;针对特困申请业务,采用生存状态+人证一致性+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城乡低保(特困)重复保障多重验证模型筛查申请资格;针对困难残疾人福利申请业务,运用生存状态+人证一致性+服刑+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补贴等多重验证模型核验申请资格。以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申请事项业务为例,系统上线后完成5万余次事前校验,办理7000多起社会救助申请业务,成功拦截50多起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有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从源头保障业务办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构建事中跟踪模型,提升流程监管效能

围绕民政服务事项建立业务流程全节点监测模型,实时采集业务办理进度数据,精准识别异常流程节点,主动推送督办预警,督促业务人员及时处理。目前,平台已实现对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老年人护理补贴申请等11类业务80多个服务事项200多项流程的全面监管。上线以来,累计完成30万余次服务事项流程跟踪,识别并督办红黄牌超时预警500余件。针对超时办件,系统自动生成督办工单,实现异常流程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推动业务办理从人盯流程数据驱动转变。同时,平台通过对事项超时率进行深度分析,为优化业务流程、构建全系统标准化业务办理流程体系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构建事后监测模型,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创新建立跨部门协同监测机制,打造“数据全域比对+智能研判预警的事后监管体系。横向打通公安、教育、卫健等20多个部门50多类政务数据,纵向整合民政系统11项业务70多类数据,构建涵盖动态监测、应享未享、重复领取等6大类100多个监测模型,实现事后风险隐患的全面监测、智能预警与闭环处置。如20254月,社会救助领域企业参保人员享受救助(低保/特困)模型精准锁定3622条有效疑点数据。经排查,对170个申请人调整救助金额,98人停止救助保障。依托民政业务综合监管平台,疑点业务筛查相较传统人工核查效率提升数百倍,推动民政业务监管从“人海排查”向“数据智审”转型。

大数据驱动下的民政业务一体化监管平台创新构建全流程智能监管模型,打破数据壁垒,推动风险防控模式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警”,监管效能从“人工筛查”迈向“数智监测”,有效提高了民政业务办理的精准度、及时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全区民政工作服务效能。(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